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中巴的盛與衰

中華汽車有限公司(China Motor Bus Company)成立於1923年,由黃耀南與妹夫顏成坤創立。中巴起初在九龍半島和新界經營巴士服務,其後港英政府於1933年實施巴士專營權,中巴投得香港島的巴士服務專營權,自此中巴的重心遂改為集中在港島。

1970年代是中巴的黃金時期,1972年率先引入首款雙層後置引擎巴士-丹拿珍寶,這款巴士具備低地台設計,相比當時半駕駛艙式前置引擎巴士而言,可謂異常前衛。同年,海底隧道通車,中巴與九巴自此合作營辦多條過海路線,更大量購買新型巴士服務,旗下車隊更全面採用較易維修的纖維車身。到1976年,中巴更全面實行一人控制操作模式;全年營業額超過2,000萬港元,達到成立以來最高峰。

1980年代,在香港主權問題及地鐵港島綫興建兩大不明朗因素下,中巴在八十年代開始減少在巴士車隊上的投資,加上內部管理不善,因此埋下結束巴士專營權的伏線,以下列點分析中巴衰落的原因:

1.地鐵競爭:
香港地少人多,陸路交通已達致飽和階段,因此港英政府與建地鐵,來疏導陸路交通。1980年代初,地鐵宣布興建港島線,1985-1986年間通車,舒緩港島北岸的交通。面對地鐵的競爭,中巴卻原地踏出,並沒有計劃制定方法與地鐵抗衡,如地鐵港島線通車前一年,東區走廊(太古城至維園道)通車,中巴應把20、21、22、80等半直通路線停辦,集中資源開辦全日服務的東區走廊特快線,又或者試驗空調巴士等,改善競爭力,使巴士公司在地鐵競爭下,也不致於流失大量客源。另外,港島南區和西區不是地鐵港島線的服務範圍,因此地鐵港島線通車對於該兩地區影響不大,因此地鐵港島線通車對於中巴的載客量有一程度影響,但未至於完全流失客源。

2.車隊殘舊:
1980年代是後置引擎巴士盛世年代,不同款式、長度的後置引擎巴士著陸香港,奠定日後香港巴士全以後置引擎巴士為主導的局面。不過,中巴因不明朗因素而滅少在巴士車隊上投資,因此仍然沿用勝利二型、珍寶、佳牌等舊款巴士,這些舊款巴士性能差、速度慢、載客量低,難與新式後置引擎巴士及地鐵競爭。

3.維修技術:
一架巴士平均車齡為16年,但中巴車隊的平均車齡最長為30年,雖然車齡長,但不代表維修技術較好。1984年一架中巴於跑馬地行駛期間,突然失控剷上行人路,造成6死8傷,事後調查所得因用錯螺絲而引致意外。另外,中巴沒有為所有巴士撰寫維修記錄,令政府驗車官未能查考巴士維修紀錄,所以當時港英政府要求中巴改善維修技術。

4.不斷加價:
中巴於80年代以不同的原因多次加價,如補貼受地鐵港島線通車影響的路線、巴士維修成本、員工薪金等,這些加價的原因是公司內部問題,而不是乘客問題,一間交通運輸機構,有責任提供優質服務給乘客,而不是將內部問題推卸給乘客,這樣對乘客是極之不負責任。

5.勞資問題:
中巴管理保守,管理層與員工之間關係惡劣,引致內部管理出現種種問題。1980-1982年間發生的巴士銀事件。數十名車長串謀車廠編更與錢箱銀房員工,偷取巴士錢箱每天收集到的硬幣,金額估計相等於中巴全年盈利,最終被廉政公署偵破。1989年中巴勞資雙方因退休金安排談判破裂,員工於11月底發動於早上繁忙時間罷駛,造成港島交通陷於癱瘓,亦因這件事而埋下結束巴士專營權的伏線。

從以上列點,可以看到中巴作風過份保守及無心服務乘客,因此於1990年代初,港英政府將部份中巴路線削予給城巴營辦,但中巴依然沒有改善服務。1995年中秋節前夕,15線由山頂開出的最後兩班車無故脫班,導致近200名市民賞月後滯留山頂,需要警方出動大卡車接載市民下山,部份受影響的乘客於翌日早上致電電台投訴,引起港英政府不滿。翌年,港督會同行政局首次引用《公共巴士服務條例》第22條,向中巴罰款$8,000。1997年地鐵引入八達通收費系統,與九鐵、九巴、城巴攜手合作成立聯營公司大力支持並配合推行,但中巴表明拒絕為旗下路線增設八達通系統,加上中巴無視車隊老化問題,終於導致1998年運輸署決定不再延續中巴專營權。

總結:
從中巴專營權的結束一事,可以看到一間交通運輸機構必須跟著時代步伐行走,不能原地踏步,一成不變,要將服務乘客放在第一位,凡事以乘客為先,這樣才是有心、有力、有責任的交通運輸機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