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鐵通車前,屯門及元朗區內巴士線都是由九巴提供服務,由於巴士走線靈活,而且服務範圍廣泛,因此客量相當不俗。1988年輕鐵通車,香港政府為了鞏固輕鐵的客量,因此實施輕鐵專區,並勒令所有屯門及元朗區內巴士線全面由輕鐵及輕鐵接駁巴士取代。
不過,由於輕鐵沿線車站較多,以致行車時間頗長,而且輕鐵車箱只得一至兩節,載客量較少,令繁忙時間較為擠迫,加上輕鐵車站不及巴士站般方便,因此大部份屯門及元朗居民都不太喜歡選乘,但在沒有選擇下,無奈只好接受。1990年代初,在屯門及元朗居民不斷爭取下,香港政府逐步放寬限制,及至2006年輕鐵專區全面取消,巴士公司亦可再度開辦往返屯門及元朗的區內路線。
55 流浮山 - 元朗(東)
55線前身為第一代24線,來往元朗至后海灣(沙江)。1962年5月16日總站由后海灣遷往流浮山。1973年7月16日配合九巴路線編號大規模重整,路線編號改為55。
55線主要方便流浮山沿線鄉村村民往返元朗市購物,以及攞賣水產等食物,同時轉乘其他路線往來市區,因此早期客量甚高,但隨著1980年初元朗發展成新市鎮,使鄉村人口大量遷移至市區,以致需求大減,而且受到專綫小巴34線(已競爭),令到客量不斷下跌。1988年8月8日因應輕鐵專區實施,改由九鐵營辦,直至同年9月25日停辦,改由同日開辦的輕鐵接駁巴士線655(已停辦)取代。
56 大棠(黃泥墩) - 元朗(西)
56線於1973年10月11日開辦,來往大棠(黃泥墩)至元朗(西),途經大棠路,以方便大棠一帶鄉村村民往來元朗市購物及擺賣農作物,以及轉乘其他路線往返市區。
56線開辦初期,因鄉村人口眾多,往返元朗市的需求甚高,因此客量相當不俗,但自元朗市於1980年初發展成新市鎮後,令鄉村人口大量遷移至市區,以致需求大減,客量亦不斷下跌,只於假日才有較多郊遊人仕選乘。1988年8月8日因應輕鐵專區實施,改由九鐵營辦,直至同年9月25日停辦,改由同日開辦的輕鐵接駁巴士線656(已停辦)取代。
57 元朗(東) - 白泥
57線於1973年11月5日開辦,來往流浮山至白泥,途經深灣路,1974年6月3日總站由流浮山延長至元朗(東)。
57線主要方便白泥一帶的村民前往元朗市購物及擺賣水產等食物,以及轉乘其他路線往來市區,由於當時鄉村人口眾多,而且往返元朗市需求甚高,因此客量十分不俗,然而當元朗市於1980年代初發展成新市鎮,使鄉村人口大量遷移市區,以致需求大減,而且部份服務範圍亦與55及58(已停辦)線大幅度重叠,加上受到專綫小巴33線競爭,令到客量不斷跌,最終於1984年3月1日停辦,全面由專線小巴線33取代。
58 元朗(東) - 沙橋(尖鼻咀)
58線於1973年11月5日開辦,來往流浮山至沙橋(尖鼻咀),途經深灣路,1974年6月3日總站由流浮山延長至元朗(東)。
58線主要提供沙橋一帶的村民往返元朗市購物及攞賣水產等食物的服務,以及方便村民轉乘其他路線往來市區,由於早期鄉村人口眾多,故此需求甚高,但隨著元朗市於1980年代發展成新市鎮,導致鄉村人口大量遷移市區,令到需求大減,而且部走線亦與55及57(已停辦)線大幅度重叠,加上受到專綫小巴線35競爭,使客量不斷下跌,最終於1984年3月1日停辦,全面由專線小巴線35取代。
59 大興 - 友愛(南)
59線於1973年10月11日開辦,當時來往屯門新市至白角。1977年8月16日總站由屯門新市延長至大興,以配合大興邨入伙。1982年8月9日屯門南總站遷往蝴蝶邨,以配合蝴蝶邨落成,同年9月24日總站由大興遷往安定。1983年11月6日總站由安定遷往屯門碼頭(友愛(南)),1984年4月25日總站由屯門碼頭再次延長至大興,1988年7月16日總站由蝴蝶邨遷往屯門碼頭(海翠花園)。
59線於1973年10月11日開辦,當時來往屯門新市至白角。1977年8月16日總站由屯門新市延長至大興,以配合大興邨入伙。1982年8月9日屯門南總站遷往蝴蝶邨,以配合蝴蝶邨落成,同年9月24日總站由大興遷往安定。1983年11月6日總站由安定遷往屯門碼頭(友愛(南)),1984年4月25日總站由屯門碼頭再次延長至大興,1988年7月16日總站由蝴蝶邨遷往屯門碼頭(海翠花園)。
59線主要提供屯門居民穿梭區內之服務,由於需求甚高,因此客量相當不俗。1988年9月18日配合輕鐵首期通車,改由九鐵營辦,同時總站由屯門碼頭縮短至友愛(南),隨著輕鐵507線於1989年6月4日開辦,59線亦於同日起停辦。
61 屯門市中心 - 元朗(西)
61線於1976年7月16日開辦,當時來往屯門新市至元朗(東),途經新墟、藍地、洪水橋、屏山及元朗大馬路。1977年8月16日屯門總站延長至大興,同時來回程不經田廈路及屏廈路。1986年4月7日改為來往屯門市中心至元朗(西),並來回程改經兆康苑,不經新墟。
61線主要方便屯門及元朗居民穿梭兩區,由於需求甚高,因此客量甚高,其後更需開辦第一代61A(已停辦)及第二代62(已停辦)線分流乘客。1988年8月8日因應輕鐵專區實施,改由九鐵營辦,同年9月18日因應輕鐵首期通車而停辦,由同日開辦的輕鐵路線610、611(已停辦)及612(已停辦)取代。
61A 屯門碼頭 - 元朗(東)
由於穿梭屯門及元朗兩區的居民甚多,而且蝴蝶灣一帶開始發展,單靠61線(已停辦)難以應付需求,因此九巴於1984年3月25日開辦61A線,當時來往蝴蝶邨至元朗(東),途經山景、大興、兆康及青山公路(藍地至元朗)。
因往返屯門及元朗區需求甚高,故此61A線開辦後不久,客量便急劇增加。1988年7月16日屯門總站遷往屯門碼頭,同年9月18日因應輕鐵首期通車,61A線因而停辦,由同日開辦的輕鐵路線610、611(已停辦)及612(已停辦)取代。
62 兆康苑 - 青山灣
62線於1981年10月19日開辦,來往青山灣至大興,途經安友,平日日間部份班次延長至青山醫院,以配合屯門至中環渡輪航線啟航。1982年9月6日屯門北總站遷往兆康苑,以配合兆康苑落成。
62線主要方便屯門居民往返區內之服務,因需求甚大,故此客量相當不俗。1988年8月8日因應輕鐵專區實施,62線改由九鐵營辦,同年9月25日因應輕鐵第二期通車而停辦,由輕鐵路線505、506及接駁巴士559線(已停辦)取代。
63 元朗(東) - 友愛(南)
自1976年起,61線一直提供穿梭屯門及元朗之服務,惟因需求甚高,故此客量眾多,隨著屯門的發展,單靠61線難以應付需求,因此九巴於1982年9月9日開辦63線,當時來往元朗(西)至安定,途經洪水橋、藍地及新墟。1983年6月16日繞經兆康苑,已配合兆康苑入伙,同年11月6日屯門總站遷往屯門碼頭(友愛(南)),1986年4月7日元朗總站遷往元朗(東)。
由於往返屯門及元朗區需求甚大,因此63線開辦不久,客量便大幅增加。1988年9月18日因應輕鐵首期通車,63線因而停辦,由同日開開辦的輕鐵路線610、611(已停辦)及612(已停辦)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