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荃葵青區內線巡禮(一)

31 荃灣西站 - 石籬(循環線)
31線於1967年11月18日開辦,當時來往石籬至荃灣碼頭,途經北葵涌及大窩口,以取代因六七暴動而停辦的第四代16B及16D線。1983年12月22日荃灣碼頭總站遷往荃灣(運輸大樓),1991年8月4日改為循環線運作,以配合35線於同日起停辦。1994年11月27日繞經安蔭總站,以配合安蔭邨入伙。2001年6月11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2003年10月26日荃灣總站遷往荃灣西站。

31線開辦初期,為北葵涌區往返荃灣的主要路線,客源除了往來荃灣市中心,也有前往荃灣工業區上班之居民,因此客量相當高企,其後更需開辦35線(已停辦)疏導人流,但當製造業於1980年代因香港經濟轉型而逐漸式微,以致往返工業區上班的人流大減,而且北葵涌一帶屋邨陸續重建,令到人口減少,使31線客量不斷下跌。

隨著北葵涌沿線屋邨於1990年代中陸續重建完成,使人口再度增長,令到31線客量有所上升,惟與此同時,來往安蔭至荃灣的235線開辦,由於該線只服務安蔭邨及石蔭邨,而無需31線般繞經石籬才折返荃灣,走線較為直接,因此深受該兩邨居民歡迎,以致31線客量被分薄,只剩下石籬之客源。

32M 葵芳站 - 象山(循環線)
32M線於1988年8月1日開辦,當時來往葵芳站至象山,途經葵興、大窩口及石圍角,1995年3月31日改為循環來往象山至葵芳站。1999年8月8日因象山總站旁的山坡有發山泥傾瀉的紀錄,加上九巴因精簡人手,象山總站不再派駐站長,因此改為循環來往葵芳站至象山,同時「象山」循環點遷往象山邨(秀山樓)。

32M線提供象山及石圍角居民往返葵涌工業區上班,以及葵芳站接駁港鐵,惟行車路線迂迴,而且班次疏落,加上受到來往石圍角至葵盛的專綫小巴94線競爭,以及屋邨人口老化之影響,引致整體客量甚低,只限繁忙時間才有較多學生選乘。

值得一提,32M線自投入服務以來,一直都是全線非空調巴士行走,直至2006年7月29日才增設空調巴士服務,其後於2012年5月7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成為最後一條往來荃灣至葵青區巴士線,以及葵青區最後一條提升為全空調服務的巴士路線,同時亦象徵荃葵青,與及整個新界西區再沒有非空調巴士行走。
34 葵盛(中) - 灣景花園
34線於1964年4月1日開辦,當時來往中葵涌至荃灣(曹公街),途經大窩口,以配合葵涌邨入伙,1966年2月13日荃灣總站遷往柴灣角工業區(沙咀道近白田壩街)。1967年6月25日因受到六七暴動影響而停駛,同年11月18日恢復服務,同時荃灣總站遷往荃灣中約,1968年12月1日荃灣碼頭遷往荃灣西約。1972年9月1日葵涌總站延長至葵盛(東),以配合葵盛(東)入伙。1973年9月16日葵盛總站遷往葵盛(南)(現葵盛圍總站),1977年1月30日配合葵盛(西)邨全面入伙,葵盛總站遷往葵盛(中)。1978年8月16日改為循環來往荃灣西約至葵盛(東),以逆時針途經葵盛(東)、葵盛(西)、葵盛(南)及大窩口道。

34線開辦時,適逢為製造業的蓬勃期,大量葵涌區屋邨居民前往荃灣工業區上班,同時亦方便居民往來荃灣市中心購物及消閒,因此客量相當高企,繁忙時間每班車經常滿載乘客,其後更需增僻34A線(已停辦)疏導乘客,然而當踏入1980年代,多條往返荃灣市中心的專綫小巴線相繼開辦,小巴公司以車海戰術搶去不少乘客,而且葵盛東邨陸續重建,使人口下降,以致34線客量不斷下跌。1988年1月10日因應34A線於同日起停辦,來回程繞經荃灣碼頭,並改經沙咀道,不經楊屋道,1992年10月5日改為循環來往葵盛(東)至灣景花園。

隨著葵盛東邨於1990年代中期重建完成,使人口有所增加,因此34線於1997年7月14日取消循環線運作,同時葵盛總站遷往葵盛(中),並提升為全空調服務,奈何因班次疏落,而且受到專綫小巴競爭,加上沿線屋邨人口逐漸老化,故此客量仍然編低,惟因途經學校林立的葵盛圍一帶,所以於平日上課日上下課時段會有不少學生選乘。2003年10月26日來回程繞經荃灣西站總站,以配合該總站啟用,取代原有的荃灣碼頭分站。

值得一提,34線為九巴眾多路線中更改總站次數最多的路線(共九次),同時亦是路線編號維持時間最長的新界路線。

34M 灣景花園 - 荃灣站(循環線)
34M線於1989年1月23日開辦,當時循環來往荃灣西約至荃灣站,途經柴灣角。1992年10月5日總站由荃灣西約遷往灣景花園,1997年8月1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由於灣景花園及麗城花園一帶已有班次頻密及收費便宜的專綫小巴96B線,同時部份屋苑亦有居民巴士提供往返荃灣站之服務,所以34M線自開辦以來,客量一直甚低,而且因未有跟其他區內路線一樣與任何對外路線提供轉乘優惠,以致吸引力欠奉,因此曾被運輸署建議縮減至繁忙時間行走,惟因遭受到居民及當區區議員反對而擱置,然而繁忙時間人流眾多,專綫小巴及居民巴士都會供不應求,加上專綫小巴於總站開出時,經已滿載乘客,以致中途站的乘客只能改乘34M線,故此於該時段的客量會較多。
36 荃灣西站 - 梨木樹(循環線)
36線於1971年1月15日開辦,當時來往梨木樹至荃灣碼頭,途經大窩口及荃灣市中心,以配合梨木樹邨入伙,1983年12月22日荃灣碼頭總站遷往荃灣(運輸大樓)。2003年10月26日荃灣總站遷往荃灣西站,同年11月23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04年1月17日梨木樹總站遷往梨木樹商場地下的公共運輸交匯處,2012年4月10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36線開辦初期,為梨木樹邨往來荃灣的主要路線,方便該屋邨居民往返荃灣市中心購物及消閒,以及荃灣工業區上班,因此當時客量相當不俗,但當梨木樹邨於1990年代初開始重建,以致人口減少,令到客量不斷下跌,直至2000年代初,梨木樹邨逐步重建完成,使人口再度上升,36線客量亦因而稍有增加,惟因受到紅色公共小巴,以及途經該處前往荃灣市中心的城門隧道巴士線競爭,故此整體客量只屬一般。

鑑於來往荃灣市中心至象山及石圍角線的32B線(已停辦),多年來因受到紅綠小巴的競爭,以致客量長期偏低,因此九巴於《2013-2014年度荃灣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建議停辦32B線,由36線往梨木樹方向改經石圍角邨及象山邨替代,並改為循環線運作,該建議獲得荃灣區議會通過,於2013年11月30日起實施,然而36線自改道後,因往梨木樹方向之走線較為迂迴,令到部份梨木樹邨居民改乘紅綠小巴,以及途經和宜合道的城門隧道路線,導致客量再次下跌。

值得一提,36線之兩邊總站同屬於荃灣區,惟往荃灣西站方向的中途站「和宜合道運動場」及「昌榮路工業區」屬於葵青區,因此36線是唯一兩邊總站均在荃灣區,而需經其他地區前往的區內路線。另外,36線與同樣服務荃灣區的嶼巴36線(其目的地迪士尼樂園總站屬於荃灣區),為全港首對於同一區內出現相同編號的不同公司的專營路線。
36M 梨木樹 - 葵芳站
36M線於1979年12月31日開辦,當時來往梨木樹至石硤尾站,途經北葵涌、青山公路(葵涌段)、長沙灣及深水埗,以配合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石硤尾至尖沙咀段)通車。1982年5月16日因應地鐵荃灣綫通車,總站由石硤尾站大幅縮短至葵芳站,並降低全程收費。1999年12月26日增設空調巴士行走,2000年6月11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2004年1月17日梨木樹總站遷往梨木樹商場地下的公共運輸交匯處。

36M線提供梨木樹邨居民鐵路接駁服務,同時方便居民前往葵涌工業區上班,以及葵芳一帶購物及消閒,雖然走線與36A線大致相同,惟勝在收費便宜,而且直達葵芳站一帶,故此客量相當不俗,然而當梨木樹邨於1990年初開始重建,以致人口減少,令到36M線客量不斷下跌,直至2000年代初,梨木樹邨重建完成,使人口再度增長,客量亦因而稍有上升。

值得一提,36M線之行車里數僅3.6公里,為全港行車里數最短的跨區專營巴士路線,同時與嶼巴36M線(其目的地欣澳總站屬於荃灣區)為全港現存僅有三對於同一區內出現相同編號的不同的專營巴士路線。

37M 葵興站 - 葵盛(中)(循環線)
37M線於1980年5月1日開辦,當時來往葵盛(中)至旺角站,途經葵芳、美孚、長沙灣及深水埗,以取代同日停辦的37B線。1982年5月16日配合地鐵荃灣綫通車,總站由旺角站大幅縮短至葵興站,並縮減至平日繁忙時間及假日日間服務,同年11月1日恢復每天全日服務。1989年4月3日因應葵盛(中)總站改建,改為循環線運作。1990年5月16日取消循環線運作,1995年4月20日再度改為循環線運作。2004年6月20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10年7月1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37M線主要方便葵盛一帶居民前往葵興站轉乘地鐵,初時因收費便宜,而且當時葵盛區對外路線並不多,故此需求甚高,客量亦相當不俗,惟其後多條服務範圍相約的專綫小巴線相繼開辦,小巴公司以車海戰術搶去大量乘客,引致37M線客量不斷下跌,但因繁忙時間人流眾多,小巴經常出現供不應求之情況,令部份小巴的乘客改乘37M線,加上往返葵盛圍沿線學校的學生,所以於該時段的客量會較多。

近年,來往葵盛區至葵芳及葵興的專綫小巴線不斷加價,使車費比37M線昂貴,而且更出現減班的情況。相比之下,37M線車費便宜,加上設有定點班次及巴士到站時間預報系統方便乘客,令到部份乘客改乘,使客量有所增加。

39A 荃灣西站 - 荃威花園(循環線)
39A線於1984年2月6日開辦,當時來往荃威花園至荃灣碼頭,途經荃灣市中心,以取代同日起縮短至荃灣站的39M線之服務。1986年11月10日改為循環來往荃灣碼頭至荃威花園,2003年10月26日荃灣總站遷往荃灣西站。

39A線開辦初期,主要提供荃景圍沿線各屋苑居民前往荃灣碼頭接駁渡輪,以及往返荃灣市中心購物及消閒,惟當時渡輪因受到地鐵荃灣綫通車之影響而令渡輪轉乘客大幅減少,而且本身班次並不頻密,加上服務範圍與專綫小巴及居民巴士重叠,導致客量只屬一般。

值得一提,39A線自投入服務以來,長期使用非空調巴士行走,更曾經為荃灣區僅有兩條全以非空調巴士行走(另一條為已停辦的32B線),直至2010年7月31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為止,其後於2012年5月7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成為最後一條改為全空調服務的荃灣區內路線,亦象徵荃葵青區,以至整個新界西區再沒有非空調巴士行走。
39M 荃威花園 - 荃灣站(循環線)
39M線前身為1981年10月4日開辦的39B線,當時循環來往荃灣中心至荃灣碼頭,途經荃灣市中心,以取代同日停辦的46B線原有荃景圍之服務。1982年1月22日荃景圍總站遷往荃威花園,同年5月16日配合地鐵荃灣綫通車,取消循環線運作,並更改編號為39M。1983年12月22日荃灣碼頭總站遷往荃灣(運輸大樓),1984年2月6日總站由荃灣碼頭縮短至荃灣站。2003年2月15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同年11月23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同年12月28日因應荃灣站總站改善工程,改為循環來往荃威花園至荃灣站。

39M線主要提供荃景圍一帶屋苑居民前往荃灣站轉乘港鐵或其他巴士路線往返各區,雖然沿線亦有專綫小巴及居民巴士往來荃灣站,惟因勝在收費便宜,而且與多條城門隧道路線設有轉乘優惠,因此客量十分不俗。
234A 浪翠園 - 荃灣西站
234A線於1993年1月3日開辦,當時來往浪翠園至荃灣碼頭,途經深井及屯門公路。2000年3月19日荃灣碼頭總站遷往荃灣(運輸大樓),2003年10月26日荃灣總站遷往荃灣西站。

234A與234B線之兩邊總站相同,惟取道屯門公路,車程較為快捷,因此開辦初期,備受浪翠園及深井居民歡迎,但自青山公路擴闊後,令234A線日漸失去特快的優勢,以致客量有所流失,故此運輸署與九巴於《2008-2009年度荃灣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建議234A線縮減為平日上下午繁忙時間提供服務,並延長234B線的服務時間,以及加密班次,該建議原已獲得荃灣區議會通過,並已在沿線車站張貼通告,惟因遭受深井居民反對而被迫撤回。

值得一提,234A線開辦至今,一直全以空調巴士行走,唯於1997年4月27日因應青馬大橋竣工舉行的煙花匯演,由於要疏導大量前往觀賞煙花匯演的市民,需由其他荃灣區路線抽調大量巴士支援234A線,其中部份為非空調巴士,因此出現全空調路線使用非調空調巴士行走之罕有情況。另外,234A是現時荃灣區唯一取道快速公路往來的區內路線。

234B 浪翠園 - 荃灣西站
234B線前身為34B線,於1984年9月23日開辦,當時來往深井(馬灣碼頭)至荃灣碼頭,途經汀九、油甘頭及荃灣西約,以配合新界取代。1994年4月23日荃灣碼頭總站遷往荃灣(圓墩圍),1995年6月4日總站由深井(馬灣碼頭)延長至浪翠園,並加入兩輛單層空調巴士行走。1996年1月6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並更改編號為234B線。

234B與234A線同樣來往浪翠園至荃灣,惟因取道青山公路往來,不及234A線取道屯門公路般快捷,因此客量只屬一般,但自青山公路擴闊後,使行車時間大大縮減,客量亦因而有所增加,然而因234B與234A線之服務範圍大致相約,大部份乘客都是見車即上,故此運輸署及九巴於《2008-2009年度荃灣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建議234A線縮減為平日上下午繁忙時間提供服務,並延長234B線的服務時間,以及加密班次,該建議原已獲得荃灣區議會通過,並已在沿線車站張貼通告,惟因遭受深井居民強烈反對而被迫擱置。
235 安蔭 - 荃灣(循環線)
235線於1994年4月8日開辦,循環來往安蔭至荃灣,途經石蔭及大窩口,以配合安蔭邨入伙,方便安蔭邨及石蔭邨居民往返荃灣市中心。

雖然沿線亦31線,以及專綫小巴綫83(已停辦)及83A線往返荃灣一帶,但235線於北葵涌一帶之服務只限安蔭及石蔭,無需31線般繞經石籬才折返荃灣,而且班次頻密,因此於開辦不久,客量已大幅上升,其後更改為全線派出雙層空調巴士行走,同時亦大量吸納小巴的客源,引致專綫小巴83線於1998年停辦。

鑑於36線自2013年11月30日起往梨木樹方向改經石圍角及象山,以配合32B線停辦,使荃灣市中心缺乏直達國瑞路的路線,因此235線於2014年2月8日往安蔭方向改經國瑞路,並延長尾班車開出時間至00:15。
238M 海濱花園 - 荃灣站
238M線前身為38M線,於1988年8月30日開辦,來往海濱花園至荃灣站,經荃灣市中心,並全以單層空調巴士行走,1989年10月10日更改編號為238M。1990年11月4日海濱花園總站遷往海濱廣場內的室內總站,並加入雙層空調巴士行走。1992年9月27日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往荃灣站方向之班次繞經荃灣碼頭,同年10月11日取消假日往荃灣方向繞經荃灣碼頭之服務。

238M線提供海濱花園一帶居民及於橫龍街工業區上班的市民前往荃灣站接駁港鐵或其他往來大西北區的巴士路線,同時方便居民前往荃灣市中心購物及消閒,然而海濱花園居民較為傾向選乘專綫小巴404M線或238X線前往葵芳站及美孚站轉乘港鐵,而且該區屋苑鄰近荃灣市中心,有部份居民會選擇步行至該處,因此除繁忙時間外,其餘時間客量只屬一般,然而因荃灣華人永遠墳場位於海濱花園旁邊,故此於每年春秋二祭,會有大量掃墓人土乘搭,所以238M線於該日子的客量會急劇上升。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南區區內線巡禮

48 深灣/海洋公園 - 華富(北)(循環線)
48線於1977年1月4日由中巴開辦,當時於平日來往黃竹坑邨至華富(南),而假日則來往海洋公園至華富(南),途經香港仔,以配合海洋公園即將開幕,1978年7月24日華富總站遷往華富(北)。1982年5月17日延長服務時間至午夜,同時19:00開出之班次繞經田灣街及田灣山道。1991年1月3日配合78線分拆成78A及78B線,來回程不再繞經田灣街及田灣山道,1993年9月1日改由城巴營辦。

48線主要方便南區居民往返區內,以及黃竹坑工業區之服務,惟平日前往海洋公園的乘客極少,因此於1994年6月20日起平日所有班次不再繞經海洋公園,但因受到沿線居民投訴,所以於同年10月3日增設平日上下午繁忙時間開往海洋公園(早上)及華富(北)(黃昏)的特別班次。1996年7月4日在假日提供空調巴士服務,同年7月21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2002年初,位於深灣的私人參建居屋雅濤閣陸續人伙,為方便該屋苑居民往返南區區內,48線於同年1月28日增設由深灣開往華富(北)之早上繁忙時間特別班次,隨後黃竹坑邨開始拆卸,以致人口減少,因此48線於2007年7月30日取消平日上下午繁忙時間來往海洋公園的特別班次。

鑑於往來深灣至香港仔的專綫小巴59A線經常滿座,而且該地區一直欠缺全日往返香港仔市中心的全日巴士路線,在深灣居民及南區區議會爭取下,48線於2009年8月16日改為循環來往深灣至華富(北),其後港鐵南港島綫於2016年12月28日通車,48線於當日起來回程繞經黃竹坑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方便南區居民接駁港鐵,客量因而再進一步上升。
78 黃竹坑 - 華貴(循環線)
78線前身為1974年8月26日由中巴開辦的第三代18線,當時來往黃竹坑邨至田灣,途經香港仔。1975年1月1日配合南區路線重組,更改編號為78。1982年5月17日尾班車提早至19:00開出,原有晚間至午夜服務由48線於同日起繞經田灣街及田灣山道取代。1991年1月3日因應華貴邨入伙,分拆成78A及78B線,以順逆時針循環來往黄竹坑邨至華貴,1992年5月10日兩線合併回78線,並取消循環線運作,同時來回程不再繞經田灣,以配合田灣邨重建。1998年5月4日配合田灣邨重建完成,往黃竹坑邨方向恢復繞經田灣邨,同時再度改回循環線運作,同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改由新巴營辦,並提升為全空調服務。2011年10月23日因應港鐵南港島綫工程,黃竹坑總站遷往黃竹坑臨時總站。

78線之走線及服務範圍與48線,以及專綫小巴51、51A及51S線重叠,而且班次並不頻密,因此除繁忙時間外,其餘時間客量只屬一般,其後黃竹坑邨重建,以致人口下降,客量亦因而有所下跌。

港鐵南港島綫於2016年12月28日通車,為方便南區居民接駁鐵路,78線於當日起黃竹坑總站於當日起遷往黃竹坑站,客量亦因而有所上升。2018年4月8日黃竹坑總站遷往黃竹坑臨時總站,並來回程維持繞經黃竹坑站總站,同年9月30日黃竹坑總站遷往南朗山道總站,2019年8月1日黃竹坑總站恢復以黃竹坑臨時總站為總站。2023年7月1日因應城巴新巴專營權合併,改由城巴營辦。
91A 華富(南) - 鴨脷洲邨
91A線於1986年9月14日由中巴開辦,來往華富(南)至鴨脷洲邨,途經香港仔,只於假日早上至傍晚提供服務。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改由新巴營辦。

由於91A線開辦初期,只限假日提供服務,而平日居民須從華富道步行往來華富邨,因而造成不便,故此鴨脷洲居民多次要求91A線增設平日服務,惟中巴一直拒絕,直至新巴接辦後,於1999年5月24日起增設星期一至五(10:00-15:00)及六(10:00-19:00)之服務,並加入空調巴士服務。2000年9月1日增設兩班平日(星期一至六)上課日由華富(南)開出之晨早特別班次,2001年4月22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2004年3月22日增設一班平日上課日(星期一至五)由鴨脷洲邨開出的特別班次。

不過,91A線之走線與多條巴士路線,以及專綫小巴63線有所重叠,而且服務時間有限,加上班次稀疏,因此客量長期偏低,所以運輸署曾建議停辦91A線,但遭受南區區議員以上課日仍有一定需求為由而強烈反對,最終於2010年7月14日縮減為只於平日上課日早上繁忙時間提供服務,其餘時間由95(已停辦)或595線轉乘48或94A線的八達通轉乘優惠取代。2023年7月1日因應城巴新巴專營權合併,改由城巴營辦。
94A 華富(中) - 利東(循環線)
由於中巴經營不善,因此於1993年9月1日將26條路線削予城巴營辦,當中包括循環來往利東至香港仔的98線,中巴為了搶回乘客,並以紓緩94線(已停辦)早上繁忙時間擠迫情況為由,於同年10月25日開辦94A線,循環來往華富(中)至利東,途經香港仔,只於每日早上至傍晚提供服務,因中巴提出開線之要求極為急切,以致運輸署要在路線開辦後翌日才知會南區區議會。

94A線開辦初期,一度成功吸引部份原有98線之乘客選乘,惟城巴其後以便宜收費,以及遷移香港仔總站至成都道,使流失之客源逐漸回流,令到94A線客量不斷下跌。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改由新巴營辦。1999年5月10日延長服務時間至深夜,同年7月11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01年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94A線自新巴接辦後,服務雖然有所改大善,惟因受到其他同類型的巴士路線,以及專綫小巴39C、63及63A線競爭,因此除平日上課日上下課時段有較多學生選乘外,其餘時間客量只屬一般。2010年7月15日加入循環線乘搭限制,在「香港真光書院」站之前登車之乘客,如需前往「利東街市」以後各站,須於在「利東街市」站重新繳付車資。2023年7月1日因應城巴新巴專營權合併,改由城巴營辦。
95C 鴨脷洲邨/鴨脷洲(利景街) - 置富花園(循環線)
95C線於1997年5月5日開辦,循環來往鴨脷洲邨至置富花園,途經海怡半島及香港仔。2011年11月16日鴨脷洲總站遷往海怡半島(美康閣),以配合港鐵南港島綫興建工程,2013年2月2日下午三時起鴨脷洲總站遷回鴨脷洲邨。2016年8月1日因應港鐵南港島綫興建工程,鴨脷洲總站遷往鴨脷洲邨(利怡樓),同年8月30日鴨脷洲總站遷回鴨脷洲邨。

95C線開辦前,置富花園居民往返香港仔,只能乘搭收費昂貴的城巴7及中巴38線,以及只於假日服務的中巴338線(已停辦),因此當95C線投入服務後,大量吸納該屋苑往返南區區內之客源,令到新巴95(已停辦)、95A(已停辦)及595線客量下跌,也使338線客量受到嚴重打擊,最終於2001年停辦。

由於鴨脷洲往返香港仔已有95、95C及595線提供,以致三線的客量互相分薄,因此運輸署、新巴與城巴於《2023-2024年度南區巴士路線計劃》中,建議停辦95線,由95C線於平日日間延長至利南道工業區,以及595線延長至石排灣替代,並增設95C及595線的轉乘優惠,而95線於平日清晨時段循環往返鴨脷洲邨至香港仔的特別班次,由95C及595線替代,其後修訂方案,建議95C及595線駛離海怡半島後,繞經鴨脷洲邨總站,最終方案獲得南區區議會通過,於2024年4月7日起實施。

98 利東 - 香港仔(成都道)
98線於1987年2月18日由中巴開辦,當時來往利東至香港仔(湖南街),以配合利東邨入伙。1988年7月16日兩邊總站之頭班車,分別提早至5:00(利東開出)及5:15(香港仔開出),成為港島區最早開出頭班車的日間路線。1993年9月1日改由城巴營辦,1994年9月9日香港仔總站遷往成都道。1996年7月4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1998年3月24日提升為全空調巴士服務,成為城巴最後一條提升為全空調服務的專營巴士路線。

98線提供利東及漁安苑居民往返香港仔的區內接駁服務,由於收費便宜,而且班次頻密,因此深受居民歡迎,即使中巴於1993年開辦94A線,令到客源有所流失,惟城巴企穩陣腳後,以便宜的收費,以及遷移香港仔總站至成都道之優勢,使客量逐漸回復高企。

值得一提,98線開辦時,全程收費為$2.5(現為$3.2),曾一度為全港收費最便宜的專營空調路線之一(另一條為城巴97A線(已停辦)),直至2004年12月31日才被九巴71B線提升為全空調服務後的收費$1.6(現為$2.3)打破,但仍然為港島區收費最便宜的專營路線。
595 海怡半島 - 石排灣(循環線)
595線於1992年5月26日由中巴開辦,當時循環來往海怡半島至香港仔(洛陽街),途經鴨脷洲,以配合海怡半島第一期入伙,全以空調巴士行走。1995年2月17日海怡半島總站遷入御庭園基座之室內公共運輸交匯處,並來回程途經整條海怡路。1997年3月2日改經成都道及香港仔總站,以避免乘客逼於行人路狹窄的香港仔大道及洛陽街候車。

595線之走線及服務範圍雖與95(已停辦)及95A(已停辦)重叠,而且收費較為昂貴,惟因班次頻密,以及派出當時最新型的空調巴士行走,加上深入香港仔市中心心臟地帶,因此除了海怡半島住客外,鴨脷洲邨居民也紛紛選乘,故此客量相當高企。

不過,當城巴於1997年開辦95C線後,以較相約收費,以及更廣的服務範圍優勢,吸納大量鴨脷洲居民選乘,令595線客量有所下降,直至新巴於1998年9月1日起取代中巴營辦後,派出全新低地台空調巴士行走,使客量逐步回升。2023年7月1日因應城巴新巴專營權合併,改由城巴營辦。

鑑於鴨脷洲往返香港仔已有95、95C及595線提供,以至三線的客量互相分薄,因此運輸署、新巴與城巴於《2023-2024年度南區巴士路線計劃》中,建議停辦95線,由595線延長至石排灣,以及95C線於平日日間延長至利南道工業區替代,並增設59595C線的轉乘優惠,而95線於平日清晨時段循環往返鴨脷洲邨至香港仔的特別班次,由595及95C線替代,其後修訂方案,建議59595C線駛離海怡半島後,繞經鴨脷洲邨總站,最終方案獲得南區區議會通過,於2024年4月7日起實施。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傳統新界區西北區路線巡禮

30 荃威花園 - 長沙灣
30線前身為第一代16線於1949年11月8日增設來往荃灣墟市至佐敦道碼頭,途經大窩口、青山公路(葵涌段)、長沙灣、深水埗、旺角及油麻地。1950年6月26日獲路線編號為16A(第二代),1955年11月1日荃灣總站遷往荃灣西約。1967年6月25日因應暴動,九巴以人手不足為由而暫停服務。1970年7月27日重新恢復服務,同時荃灣總站遷往荃灣碼頭,並來回程改經葵涌道。1973年7月16日配合九巴路線編號大規模重整,路線編號改為30。1978年3月6日早上十時起來回程改經荔景山路及瑪嘉烈醫院交匯處。1980年6月1日因應46B線(已停辦)開辦,往荃灣方向不經瑪嘉烈醫院交匯處及荔景山路。

30線為早期荃灣及葵涌往返九龍市區的主要路線之一,因此當時客量相當高企,任何時候每班車都高朋滿座。1982年5月16日配合地鐵荃灣綫通車,荃灣總站延長至荃威花園,並不經荔景山路,但因走線與地鐵大幅度重叠,而鐵路行車時間快捷,以及班次頻密,令到荃葵居民紛紛改乘,以致30線客量大跌,其後為了增加客量,以及方便荔景居民往來九龍市區,30線於1983年3月25日往佐敦道碼頭方向繞經荔景山路及祖堯總站,同年9月4日配合46A線(已停辦)不再服務荔景邨,往荃灣方向改經荔景山路及葵芳站總站。1984年11月4日往荃灣方向繞經祖堯總站,1991年2月20日往佐敦道碼頭方向改經九華徑。

1989年來往荃灣至九龍西的特快線30X開辦,由於該線初時取道荃灣路及西九龍走廊直達旺角,走線非常直接,因此深受荃灣區居民觀迎,使到30線客量進一步下跌,所以於1991年10月3日大幅度縮短九龍總站至長沙灣,並往荃灣方向繞經九華徑,而原有荃灣及荔景往來九龍西之服務由30X線於同日起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同時來回程改經長沙灣道,以及46線於同日起延長九龍總站至佐敦道碼頭取代。1992年9月13日長沙灣總站遷往長沙灣廣場地下室內總站,1994年3月21日因應46A線停辦,來回程繞經麗瑤及興芳路。

30線縮短服務範圍後,集中提供穿梭荃葵及荔景區之服務,惟因班次疏落,而且受到地鐵,以及服務相約的巴士線及專綫小巴線競爭,所以客源主要為於沿線學校上學的學生或不願多走兩步的長者。2001年8月5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02年7月7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31B 石籬(大隴街) - 奧運站
31B線前身為1967年12月23日開辦的第一代33A線,當時來往北葵涌(石籬)至深水埗碼頭,途經青山公路(葵涌段)及長沙灣。1968年10月30日更改編號為31B,1996年4月1日石籬總站遷往石梨街(石籬邨石榮樓現址)。1998年4月1日九龍總站延長至大角咀臨時總站,以配合12線於同日起縮短總站至深水埗碼頭,同年7月19日大角咀總站遷往奧運站。1999年8月25日石籬總站遷入石籬(大隴街),2003年8月2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11年9月22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31B線開辦初期為石籬往返九龍市區的主要路線,由於當時適逢為製造業蓬勃期,大部份石籬居民前往長沙灣工業區上班,同時提供往來深水埗碼頭接駁渡輪服務,因此客量相當高企,繁忙時間每班車經常滿載乘客。

踏入1980年代,製造業因香港經濟轉型而逐漸式微,以致往返工業區上班人流大減,同時1982年地鐵荃灣綫通車,使居民紛紛改乘地鐵前往港島,引致渡輪轉乘客也日漸減少,令到31B線重要性不大如前,客量不斷下跌,其後石籬邨陸續重建,使到人口下降,隨後35A線延長至九龍總站至尖沙咀,使於九龍區服務範圍較31B線廣泛,導致客量進一步下跌,而班次亦被削減。

隨著2000年代初,石籬邨重建完成,使人口再度增加,雖然走線及服務範圍與35A3及36B等路線有所重叠,惟因勝在收費便宜,耐且有不經旺角之優勢,因此成功吸納石籬及華員邨居民選乘,客量亦大幅上升,繁忙時間更經常出現頂閘的情況。
36A 梨木樹 - 海達(循環線)
36A線於1971年8月20日開辦,當時來往梨木樹至深水埗碼頭,途經葵興、葵芳、美孚及長沙灣。1990年5月10日往深水埗碼頭方向改經昌榮路天橋,1993年5月20日往深水埗碼頭方向改為只於平日早上繁忙時間途經昌榮路天橋,1994年12月15日往深水埗碼頭方向全日不經昌榮路天橋。

36A線為梨木樹首條往來九龍市區的路線,由於當時為製造業黃金期,大量居民前往葵涌及長沙灣工業區上班,同時提供往來深水埗碼頭接駁渡輪服務,故此客量相當龐大,繁忙時間每班車更經常滿載乘客,但當1982年地鐵荃灣綫通車,使居民紛紛改乘鐵路前往港島,令到乘搭渡輪之人流大減,同時製造業因香港經濟轉型而逐漸式微,以致往返工業區上班的人士大幅減少,其後梨木樹邨陸續重建,使到人口下降,加上行車路線與36B及36M線重叠,令36A線客量進一步下跌,班次亦不斷削減,1999年3月7日深水埗碼頭總站遷往深水埗(東京街)。

2000年代初,梨木樹邨重建完成,人口亦逐步回升,惟該區已有多條巴士線及專綫小巴線往返葵涌及長沙灣一帶,因此36A線客量只屬一般,但因勝在收費便宜,故此吸納部份「一定要搭平車」的乘客選乘。2004年1月17日梨木樹總站遷往梨木樹公共運輸交匯處,2005年7月2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11年11月14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2016年10月6日九龍總站遷往長沙灣(深旺道)。2023年4月23日長沙灣總站遷往海達,同年7月31日改為循環線運作,並往梨木樹方向改經興華街西及興華街,方便長沙灣西小龍住宅區及海麗邨居民往返葵涌一帶。
36B 梨木樹 - 西九龍站
36B線前身為1967年12月23日開辦的第一代31B線,當時來往北葵涌(石籬)至佐敦道碼頭,途經青山公路(葵涌段)、長沙灣、深水埗、旺角及油麻地。1968年10月30日改更編號為16B(第四代),同年12月15日來回程改經深水埗及旺角內街,不經長沙灣道及彌敦道。1973年7月16日配合九巴路線編號大規模重整,更改編號為36B,同時總站由石籬延長至梨木樹。1994年2月1日往梨木樹方向改經彌敦道,1999年8月25日往佐敦道碼頭方向繞經石籬(大隴街)總站。2002年9月21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03年2月23日九龍總站遷往佐敦(匯翔道)。2004年1月17日梨木樹總站遷往梨木樹公共運輸交匯處,2009年12月20日九龍總站遷往佐敦(渡華路)。2011年7月1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2018年9月16日九龍總站遷往西九龍站。

36B線為北葵涌區首條往返九龍市區心臟地帶的路線,因此需求甚高,客量亦相當高企,任何時候每班車都客似雲來,然而踏入1990年代,梨木樹邨開始重建,以致人口大減,其後35A線延長至尖沙咀,令部份路段與36B線重叠,而該線更深入北葵涌各屋邨,以及尖沙咀一帶,使36B線重要性減低,客量不斷下跌。

2000年代初,梨木樹邨陸續重建完成,人口亦逐步回升,但因沿線已有31B及35A等往返九龍市區的路線,而且受到紅色公共小巴競爭,故此除繁忙時間外,其餘時間客量只屬一般,惟因勝在收費便宜,因此仍有部份「一定要搭平車」的乘客選乘。
37 葵盛(中) - 奧運站
37線於1972年9月18日開辦,當時來往葵盛(東)至大角咀碼頭,途經葵興、葵芳、美孚、長沙灣、深水埗及旺角。1977年1月30日葵盛總站遷往葵盛(中),以配合葵盛(西)邨入伙。1995年5月8日大角咀總站遷往大角咀臨時總站,1997年7月14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1998年7月19日大角咀總站遷往奧運站,2011年12月25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37線為早期葵盛邨往返九龍西的主要路線,因此當時客量相當不俗,然而當1982年地鐵荃灣綫通車,使葵興及葵芳居民改乘鐵路,令到37線客量有所下跌,其後葵盛東邨及葵芳邨開始陸續重建,以致人口下降,而且葵芳至大角咀一段走線與33A線重叠,使37線客量進一步下跌。

隨著葵盛東邨及葵芳邨於2000年初相繼重建完成,使人口再度回升,令到37線客量有所增加,但與此同時,葵盛西邨人口老化,因此除了繁忙時間有較多乘客選乘外,其餘時間客量只屬一般,然而因勝在收費便宜,故此仍吸引部份「一定要平車」之乘客乘搭。
40 麗城花園 - 麗港城
40線於1968年5月9日開辦,當時來往荃灣碼頭至觀塘碼頭,途經大窩口、青山公路(葵涌段)、長沙灣、深水埗、石硤尾、大坑東、九龍城、新蒲崗及牛頭角,同年10月30日來回程改經葵涌道及荔枝角大橋。

40線為荃葵區首條往返九龍東的路線,在開辦初期,適逢為製造業蓬勃期,大量市民前往觀塘、新蒲崗、長沙灣及荃葵工業區上班,因此客量相當高企,每逢繁忙時間兩邊方向都滿載乘客,然而因於九龍市區服務範圍廣泛,令行車時間頗長,故此當取道呈祥道及龍翔道往返葵涌及九龍東的38線開辦後,使40線流失部份往來兩區之客源。

1982年地鐵荃灣綫通車,雖然乘搭鐵路往返九龍東需在太子站轉車,惟行車時間快捷,使荃葵區居民紛紛改乘,與此同時,製造業因香港經濟轉型而逐漸式微,使到往返工業區上班的人流大減,導致40線客量不斷下跌,但因有「一程車直達」之優勢,而且九龍城及新蒲崗一帶不是鐵路覆蓋範圍,故此仍有一定乘客選乘,然而其後紅色公共小巴「官荃線」開辦,小巴公司以車海戰術吸納大量客源,令到40線客量進一步下跌,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或上課日上下課時段才有較多乘客選乘。1995年5月28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同年12月7日觀塘總站延長至麗港城。2000年3月19日荃灣總站遷往荃灣(如心廣場),2012年5月7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鑑於40線於長沙灣至九龍灣一段走線與6D線完全重叠,而且荃葵區及九龍東的居民亦一直爭取駛經呈祥道及龍翔道往返兩地的特快路線,因此運輸署與九巴於《2012-2013年度荃灣及觀塘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建議40線駛至美孚後,改經呈祥道及龍翔道來往九龍東,不經長沙灣至彩虹一段路段,以節省行車時間,而原有長沙灣至新蒲崗之服務由6D線延長至美孚及與40線提供八達通轉乘優惠作替代,該建議經過相討後,於2013年8月24日起實施,使荃葵區終有特快路線直達九龍東一帶,客量亦因而大幅上升,隨後為方便荃灣西一帶居民往來九龍東及於柴灣角工業區上班的市民以「一程車」前往九龍東,40線於2017年2月13日延長荃灣總站至麗城花園。

40線自改經呈祥道及龍翔道後,使走線顯得直接,而且行車時間亦大幅縮短,令到客量明顯增加,繁忙時間也經常出現頂閘情況,然而當33(第二代)、33B(第二代)及290線系列相繼開辦,由於該系列路線不經美孚,而33及33B線更不經葵涌,使到行車路線較40線快捷,以致客量有所分薄。

43C 長康 → 維港灣/維港灣 → 長亨
43C線前身為44A線,於1977年5月7日開辦,當時來往長青至大角咀碼頭,途經葵芳、荔景山(只限去程)、美孚、長沙灣、深水埗及旺角,同年8月2日來回程改經貨櫃碼頭路,不經葵芳及荔景山。1985年青衣總站延長至長康,以配合44B線(現42A線)開辦。1986年9月14日來回程改經荃灣路,不再途經貨櫃碼頭路。1987年8月9日長康總站遷往長康邨第二商場地下總站,同時更改編號為43C。1995年5月8日大角咀總站遷往大角咀臨時總站、1999年8月15日大角咀總站遷往維港灣。2007年5月12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12年2月6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43C線為早期青衣南往返九龍西的主要路線,由於當時對外路線並不多,因此需求甚高,客量亦相當高企,惟當第一代43D線於1990年改為來往長亨至佐敦道碼頭,並更改編號為42A,於九龍區的服務範圍較43C線廣泛,以致客量不斷流失,只限繁忙時間才有較多的乘客。

鑑於43C線於非繁忙時間客量甚低,而且大部份路段與42A線重疊,因此九巴於《2013-2014年度葵青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建議43C線縮減為只於星期一至六繁忙時間提供開往維港灣(早上)及長康(黃昏)之服務,其餘時間由42A線加強服務取代,最終建議獲得通過,並於2014年2月22日起實施,惟削減服務後,客量依然未如理想,加上42A線於平日繁忙時間經常滿座,故此九巴於《2016-2017年度葵青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再次建議43C線削減班次,同時黃昏班次延長至長亨,以紓緩42A線於平日繁忙時間的乘車人流,該項改動最終於2016年11月26日起實施,隨後九巴於《2019-2020年度葵青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建議43C線往九龍方向,駛經葵青路後,改經青葵公路、西九龍公路及西九龍走廊(東京街至太子道西一段)前往旺角,不經美孚及長沙灣道,為青衣南居民提供特快直達旺角的平日晨早巴士服務,該建議經過葵青區議會通過後,於2019年12月30日起實施。

44 青衣邨 - 旺角東站
44線於1975年10月20日開辦,當時來往青衣大街至美孚,途經葵芳、荔景山路及荔枝角。1977年12月5日來回程改經葵涌道,不經荔景山路、荔灣道及美荔道。1986年6月2日來回程繞經青衣碼頭,同年11月2日改為來往青衣邨至旺角火車站(旺角東站),並來回程不經青衣碼頭及葵芳。1989年2月11日因應青衣大橋進行第二期改善工程,來回程改經青荃橋,並繞經長安總站。

44線為青衣區首條巴士路線,以及往返九龍市區的路線,因此當時客量甚高,繁忙時間每班車都滿載乘客,其後更需增設多條特別班次疏導沿線人流,即使隨後服務範圍相約的41(已停辦)及41A線先後開辦,惟兩線班次並不頻密,而前者收費昂貴,後者並未深入旺角一帶,故此對於44線之影響甚微。

不過,自41A線於1995年延長至尖沙咀後,使於九龍區服務範圍較44線廣泛,以致客量有所流失,1996年9月6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1998年地鐵東涌綫通車,由於青衣邨及長安邨鄰近地鐵青衣站,使居民紛紛改乘鐵路,令到44線客量進一步流失,惟因勝在收費便宜,而且有「一程車直達」之優勢,故此仍有一定乘客選乘,2010年7月1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鑑於41A線於九龍市區覆蓋範圍甚廣,以致行車時間頗長,令到客量不穩定,因此運輸署與九巴於《2013-2014年葵青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建議41A線來回程改經青葵公路、西九龍公路及連翔道往來青衣北至旺角,不再途經長沙灣道,同時建議44線於44P線(已停辦)服務時間以外繞經青衣碼頭,以取代41A線原有青衣北至長沙灣道沿線的服務,該建議原已獲得葵青區議會通過,但因部份青衣區議員不滿44線改道後之走線,最後經過一輪角力,最終決定44線保留青衣邨為總站,並改為所有班次均繞經青衣碼頭,而44P線線則停辦,修訂後的改動於2014年8月25日起實施。

46 麗瑤 - 西九龍站
46線於1977年1月17日開辦,當時來往麗瑤至深水埗碼頭,途經荔景山、美孚及長沙灣,以配合麗瑤邨落成。

46線初期提供荔景山一帶居民往返長沙灣,以及深水埗碼頭接駁渡輪,惟走線與45及豪華路線246(已停辦)重叠,而且該地區人口並不多,因此客量只屬一般。1982年5月16日配合地鐵荃灣綫通車,延長九龍總站至大角咀碼頭,並繞經旺角一帶,以取代同日停辦的45M線,然而因行車時間不及鐵路般快捷,所以客量未有顯著上升。1984年6月24日往麗瑤方向繞經祖堯,1989年12月19日來回程改經美荔道往返荔景山路。

1991年10月3日因應30線縮短九龍總站至長沙灣,46線於同日起延長九龍總站至佐敦道碼頭,以填補30線原有荔景山來往旺角以南至佐敦道碼頭一段之服務。1992年5月21日往麗瑤方向改經彌敦道,2000年7月16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02年7月14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2003年2月23日九龍總站遷往佐敦(匯翔道),2009年12月20日九龍總站遷往佐度(渡華路),2018年9月16日九龍總站遷往西九龍站。

由於荔景山一帶規模不大,而且沿線屋邨人口日漸老化,加上受到港鐵,以及多條服務範圍相約的巴士及專綫小巴線競爭,以致46線客量長期欠佳,班次亦不斷被削減。

51 荃灣(如心廣場) - 上村(循環線)
51線前身為1961年6月24日開辦的第一代26線,當時來住佐敦道碼頭至元朗(西),途經油麻地、旺角、深水埗、長沙灣、荃灣、荃錦公路及錦田。1967年6月25日因應六七暴動,九巴以缺乏人手為由暫停服務,同年8月19日重新恢復服務,惟來回程改為直駛佐敦道及彌敦道,不經旺角內街,1968年10月30日來回程改經長沙灣道。
1973年7月16日配合九巴路線編號大規模重整,更改編號為51,同時九龍總站縮短至大角咀碼頭。

51與50(已停辦)線同樣提供元朗往返九龍市區之服務,但前者取道荃錦公路,比後者取道青山公路較直接,因此深受元朗市居民觀迎,客量亦相當高企,但當1978年屯門公路通車,取道該公路往來元朗及佐敦道碼頭的第一代68線(已停辦)開辦,使元朗居民紛紛改乘,令到51線往返九龍市區的需求大減,因此於1982年5月16日因應地鐵荃灣綫通車,改為來往元朗(東)至荃灣站,並更改編號為51M,其後於1983年4月17日元朗區總站縮短至錦田,集中服務錦田及八鄉一帶。1984年12月16日荃灣總站遷往至荃灣(運輸大樓),並來回程改經大河道北,同時路線編號改回51,1996年1月15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

1998年10月19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但同日九巴開辦取道大欖隧道來往錦田至荃灣的251M線,由於行車路線較為直接,而且亦可在大欖隧道轉車站轉乘其他路線往來其他地區,令到錦田居民紛紛隨即改乘,使51線客量急劇下跌。2000年3月19日荃灣總站遷往荃灣(如心廣場),2008年9月7日錦田總站遷往錦上路站,2013年1月27日荃彎總站遷往荃灣西站。

鑑於51線客量長期欠佳,因此九巴曾多次建議停辦路線,並改由專綫小巴營運,惟遭受沿線居民及當區區議員強烈反對,而且因維修成本問題,沒有小巴公司願意接辦,故此該建議最終擱置,隨後在2014年,運輸署與九巴於《2014-2015年度元朗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建議51線改為循環來往荃灣西站至上村,而原有上村至錦上路一段的服務由54、64K、251A及251B線的八達通轉乘優惠取代,該建議獲得元朗區議會通過,並於2014年10月4日起實施,2019年4月8日荃灣總站遷回荃灣(如心廣場)。

值得一提,51線為全港巴士路線之中,停靠最多「巴士必停站」的路線(來回程共10個),而行車路線途經的大帽山郊野公園巴士站為全港海拔最高的巴士站,同時該站南行下一個車站(石崗村)的高度落差約為260米,為同一道路上落差最大的巴士站間。

52X 屯門市中心 - 旺角(柏景灣)
52線於1973年7月16日由50線(已停辦)分拆出來,當時來往屯門新市至荃灣碼頭,途經青山公路(青山灣至荃灣段),以疏導沿線乘車人流。1980年6月1日屯門總站遷往友愛,以配合友愛邨及安定邨入伙。1981年10月19日因應油蔴地小輪屯門至中環渡輪航線(已停航)啟航,屯門總站遷往安定。1983年11月6日屯門總站遷往屯門碼頭(現友愛(南)總站),以配合安定總站於同日起停用。1984年9月23日總站由荃灣碼頭延長至長沙灣,以填補於同日起停辦的50M線原有青山公路沿線往返荃葵區之服務。1986年4月7日屯門總站遷往屯門市中心,配合屯門市中心總站啟用,同時來回程不再繞經安定邨及友愛邨一段的屯門鄉事會路。

52線雖然直達荃葵及九龍市區,惟因走線取道青山公路往返屯門及荃灣,以致行車時間頗長,因此於1992年5月4日延長九龍總站至深水埗碼頭,並來回程改經介乎深井至荃灣一段的屯門公路及荃灣路,不再途經青山公路(汀九至荃灣段)及葵涌,同時更改編號為52X。1995年4月9日深水埗總站遷往深水埗(欽州街),1997年3月19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02年9月7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由於52X線於九龍區服務範圍只限長沙灣及深水埗,未入深入人流較多的旺角一帶,在青山公路沿線居民及當區區議員不斷爭取下,於2009年11月29日延長九龍總站至旺角(柏景灣),客量亦因而大幅增加。2013年7月27日來回程加停屯門公路轉車站,以方便青山公路沿線居民前往該轉車站轉乘其他巴士路線往返港九地區。

53 元朗(形點) - 荃灣(如心廣場)
53線於1973年7月16日開辦,當時來往元朗(東)至屯門新市,途經元朗大馬路、洪水橋及藍地。1975年3月16日屯門總站遷往青山灣,並來回程維持繞經屯門新市總站。1977年8月16日來回程繞經田廈路及屏廈路,以配合61線(已停辦)於同日起不再途經該處。1984年9月23日配合50M線於同日停辦,總站由青山灣大幅度延長至荃灣碼頭,並提高全程收費。1988年8月3日元朗(東)總站遷往元朗輕鐵總旁的元朗(東)公共運輸交匯處,1994年4月23日荃灣總站遷往荃灣(運輸大樓)。2000年3月19日荃灣總站遷往荃灣(如心廣場),2002年8月17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2013年1月27日荃灣總站遷往荃灣西站,同年7月27日來回程加停屯門公路轉車站。2017年5月28日元朗總站遷往元朗站公共運輸交匯處,2019年4月8日荃灣總站遷回荃灣(如心廣場),2019年12月22日元朗總站遷往元朗(形點)。

53線是唯一一條取道青山公路(青山灣至荃灣段)往返屯門及荃灣的巴士路線,因此走線非常迂迴,而且行車路線途經多個地區,更是全港駛經最多中途站的巴士路線,以致行車時間頗長,加上班次極為疏落,所以客量長期偏低,故此運輸署及九巴自1988年起多次建議修改走線,甚至停辦路線,但每次都受沿線居民及區議會反對而擱置。雖然甚少乘客搭足全程,惟沿線流水客源眾多,而且往返部份地區只得53線直達,而每逢假日會有大量市民及遊客前往青山公路沿線泳灘及黃金海岸遊覽及暢泳,所以於日子之客量會較多,甚至部份班次出現頂閘的情況。
59A 屯門碼頭 - 葵芳(葵翠邨)
59A線於1982年9月24日開辦,當時來往蝴蝶邨至長沙灣,途經
屯門工業區、荃灣、大窩口、葵芳及美孚,只於每日繁忙時間提供服務。1983年3月15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同年6月16日往長沙灣方向改經屯門鄉事會路及屯興路前往屯門公路,1984年2月6日九龍總站延長至深水埗碼頭。1986年1月20日配合皇珠路通車,來回程改經該路往來屯門公路,1988年7月16日屯門總站遷往屯門碼頭。

59A線為蝴蝶灣一帶首條往返荃葵及九龍市區的路線,當時需求甚高,客量相當高企,繁忙時間每班車經常滿載乘客,即使1983年開辦往來蝴蝶灣至荃灣站的59M線,流失部份前往荃灣之客源,惟因該線未有覆蓋葵涌及九龍一帶,故此影響甚微,然而59A線於九龍區之服務範圍只限長沙灣及深水埗沿線,未有深入旺角一帶,因此當1988年取道荃灣路往返屯門碼頭及旺角火車站(旺角東站)的59X線開辦後,令蝴蝶灣居民紛紛改乘該線往來九龍市區,使59A線於九龍一帶的需求大減,只剩下前往葵涌之客源。

由於受到59M及59X線競爭下,除了繁忙時間外,其餘時間客量甚低,因此於1991年3月18日起於60線服務時間以外繞經豐景園及安友區,以配合該線於同日起縮減服務時間。1995年4月9日深水埗總站遷往深水埗(欽州街),1997年4月1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2004年2月8日全日不再途經豐景園及安友區,以配合60線因應九廣西鐵(港鐵屯馬綫屯門站至南昌站)通車後的公共交通重組而停辦,而原有安友區及豐景園之服務由同日開辦的61M線取代,同年6月19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

自屯門公路轉車站啟用後,蝴蝶灣一帶居民乘搭59M線於該轉車站轉乘前往葵涌57M、58M及67M等路線,收費比59A線便宜,使該線剩餘的往返葵涌之客源也大幅流失,因此於2015年12月19日總站由深水埗(欽州街)縮短至葵芳邨(葵涌道),並降低全程收費,同時縮減服務時間至只於星期一至五7:00-16:30提供開往葵芳邨,以及10:30-19:30提供開往屯門碼頭的服務,2019年2月1日葵芳總站遷住葵芳(葵翠邨)。
68A 朗屏 - 青衣站
68A線於1986年10月19日開辦,當時來往朗屏至深水埗碼頭,途經洪水橋、藍地、新墟、屯門市中心、荃灣、大窩口、葵芳、美孚及長沙灣。1987年7月27日朗屏總站遷往朗屏商場地下總站,1995年4月9日深水埗總站遷往深水埗(欽州街),1997年4月14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

68A線之服務範圍除了朗屏外,其他與第一代68(已停辦)、68M及68X線重叠,因此客量集中於繁忙時間,而其餘時間只屬一般。1998年5月26日因應大㰖隧道通車,68A線停辦,原有服務由68M線於同日起改為來往朗屏至葵盛圍,以及同日開辦的新線63M(已停辦)及63X線取代,但68M線更改服務範圍後,班次因受到博愛交匯處擠塞之影響而經常脫班,以致供不應求,在元朗區議會力壓下,68M線於1998年6月14日恢復來往元朗(西)至荃灣站,同時重開68A線,來往朗屏至葵興站,並全以非空調巴士行走。

68A線恢服服務初期,由於走線與63M線大幅度重叠,而且全以非空調巴士行走,因此客量只屬一般,其後於1999年9月19日提升為全空調服務,客量因而有所上升,隨後於2004年2月22日總站由葵興站延長至青衣站,取代同日停辦的63M及63P線原有青衣區之服務,使客量進一步增加。

隨著屯門公路轉車站全面啟用,因此68A線分別於2012年12月26日及2013年7月27日加停該處,故此吸納大量經該轉車站前往青衣的客源,令到重要性再次得到提升,惟走線需途經葵涌一帶,使行車路線顯得迂迴,因此於2013年9月28日來回程改經德士古道直接駛往青荃橋,不經葵涌,同時於元朗市改經水邊圍一帶,以全面取代同日停辦的263M線。2016年8月20日往青衣方向繞經洪天路及洪志路,同年12月31日往朗屏方向繞經洪天路及洪志路,以方便洪福邨居民。